Archives

gravatar

Apple A6 SoC outperfoms Samsung S3?

在一篇國外評測中,Apple A6 SoC outperforms Intel Atom in JavaScript test,雖然標題講的是 Intel Atom CPU,但是裡面包含有 Samsung Galaxy S3 國際版。以 Apple A6 Dual-Core 1.02Ghz 跑贏 1.4Ghz Quad-Core,雖然 Samsung 的廣告酸了 Apple iPhone 5 了無新意,但是這邊未免讓 Samsung 強調的效能有點尷尬。
其實這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他測的是 SunSpider,影響的變數太多了。Apple WebKit 的 JavaScript JIT 和 Chrome 的 V8 JIT 本身就不一樣,因此並不能直接代表 CPU 的差異。而 SunSpider 並不能測 CPU multithread,因此幾個 CPU core 似乎就更沒影響。而 SunSpider 更是 WebKit 的 benchmark suite。而 Apple 在後來推出的機子,一定會 tune 過比先前的對手強。
不過 CPU 速度本來就不是重點,Intel/AMD 的速度之爭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除了 CPU 速度,cache、memory bandwidth、IO performance 都是影響整體效能的關鍵。但是 Apple 應該是對自己的軟體有自信,不需要用太快又耗電的頻率來跑。就像一開始的 iPhone 明明速度可以到 600Mhz,但是就鎖在 418Mhz。而大家都開始用 1.xGhz,而 iPhone 4S 只有 800Mhz。現在很多機子都強調性能最低都會有 1.4Ghz 以上,iPhone 5 才出個 1.02Ghz。蘋果對軟體的品質和使用者的經驗,多於比較硬體的效能。蘋果頂多會強調比前一代或其他手機效能多出多少,而不會只是無意義的數字: 1.4Ghz,這個東西在 PC 時代已經玩爛了。蘋果在效能和硬體的成本間,求個平衡,既能榨出該要的效率,又能在比較低的成本上賺到比較高的利潤(此外,蘋果會跟零件供應商一開始就大量簽訂供應契約,以確保穩定又便宜的貨源)。而其他手機商,作 OS 或 App 比不過 Google 本身或 Apple,只好往硬體的路走,一直保持最新的硬體 CPU、相機鏡頭、大螢幕 LCD...等等,一方面又要比 Apple 或 Nexus 低價,所以利潤只會被壓縮更低。(註:你還在用x產內建九二共識的手機嗎?雖然製造商 cost down 天經地義沒錯,但裡面用的零件你確定是正常貨源的嗎?例如要被淘汰邊緣的元件、IC)

gravatar

比較哲學

大概是因為 PC 的關係,台灣或世界上都喜歡比硬體 spec。誰的 CPU 快、memory 大,如果是拿 PC 來說,這是沒錯,因為相對於一台泛用型電腦 (generic computer),可以作文書、上網、打電動等等,各式各樣的硬體標準 CPU socket、memory slot、PCI-E、SATA 等等,自從用最後一代 iBook 到現在,大概沒自己組電腦已經不知道那些介面標準。有各種幾近無限的組合,可以創造出滿足不同需求的人們。但是不管怎樣搭配,遊戲還是一樣不夠快,Windows 還是一樣慢。Anyway 這是 PC 的世界。說是 PC 但是這是很怪的講法,因為現代的科技,PC 的 CPU、memory、周邊裝置,都可以被拿去組成 super-computer、clusters,所以說 PC 只是對一般人的講法。
但是比較移動或是家用裝置,拿電視來舉例好了,絕對不會有人問 SONY 電視跟 BenQ 電視的 CPU 誰快,memory 誰比較大。比較的大概是畫質、音質、使用介面等等。雖然我沒有各式各樣的手機,但是從周遭朋友中和自己的裝置,我用過 the new iPad、iPhone 4、Galaxy S3。各有優缺點,但是我還是承認 iOS 比較順,比較好用 (但是 S3 是 Android 手機用起來很好的,即便你痛恨韓國不想傷心買韓貨,但是你也不要因為買 hTC 來傷錢包),而且 App 有被 review 過有差。即便相較於 iPhone 4,是最新的硬體 S3,我還是看得出來從 App 回 home screen 時,Luncher 被重新啟動。新的硬體可以做出很多特效,但是我不是特效控,Apple 很多的特效是要符合人體工學使用,像是縮小放大、畫面進出、彈性回彈等等。S3 手指滑過螢幕背景會有水波紋,這是剛用很有驚驗,但是用久了覺得沒必要,也就視而不見,但是這的確是可以當作賣點說嘴。
Android 是 preemptive GC,也就是說可能玩遊戲玩到一半,或是拍照拍到一半,記憶體不足,然後 OS 強迫 App 停住,背景執行 GC 歸還出記憶體再繼續執行。即便是小到 100ms, 50ms 的時間,一旦被卡住你還是感覺的出來。而各式各樣的 Task manager App 充斥在 Google Play,不外乎就是可以讓你自己隨時把 App 請出記憶體,或是定時清記憶體等等。還要用 App2SD 還程式搬出 internal storage,也不是大部分程式都可以搬移。而且搬到 SD card  之後,就不能再隨時抽換不然那些 App 就無法使用。所以 SD card 只是給你升級用,把舊的整個 copy 過去,但是還是只能長時間插在手機,不時像電腦 SD card 隨時用來讀其他記憶卡資料。所以手機 vendor 只是省下成本,讓手機感覺比較便宜(相對於其他 Android 手機競爭者),但是你要擴充足夠容量,那就自行買來升級,但是 SD card 效能不保證。還有不少 SD card 的 benchmark 或是 tuning App,可以設定一些 buffer 或是系統參數,來加快 SD card R/W 效能,但是這都不如直接給他個內建又快的 Flash RAM 來得重要,花 $0.99 買的再怎麼調,一定是買個效能比較好的 SD card 勝出。或許是因為 Android 允許背景多工,很多節能工具,什麼時候該關閉 3G/Wi-Fi 免得其他一堆 App 都在偷偷 sync。不過說實在的消費者花這些錢買冗物 App,不如就是內建一個更好的電池或是 OS 的機制。當然 vendor 都是要省錢競爭,消費者自己買是他家的事。
接著提到最近很熱的話題,宏碁幫阿里巴巴代工的手機發表會被 Google 警告而作罷(聽說警告是要取消對 Acer 的 Android 授權,Android 不是 OSS 嗎?Acer 可以自己搞呀,就像台北捷運,馬特拉不拉,我來自己拉)。聽說 A800 是 Linux 手機不是 Android 手機,但是又可以跑 Android App(這很廢話,PC 都可以跑 JVM,這又不是天大的技術)。上面又會有阿里巴巴的阿里雲服務,等於是宣告手機 backend 可能是阿里巴巴不是 Google services。(Google 大概允許你可以自己愛怎麼搞就怎麼搞,反正不是用他的 services 或是金流系統,你要變成一個孤島裝置沒問題)。不管Google承不承認,這鐵定會是一個大的爆炸發展。你以為 Android 像 Google 講的 Open Source 多開放多自由?其實 Google 講開放也許只是要討好真正 Open Source 和 GNU 那群人,以及對於那些 License 的授權不得不開放。(至少 Google 把 OSS 架構帶進手機)。Google 免費開放原始碼給你?當然不是,他要靠上面的廣告、以及 Google services 來賺錢。一堆廠商都挺 Android,真是廢話,Apple 怎可能開放他的 iOS,一堆硬體 vendor 當然是巴著 Google 不放。如果台灣或是一堆硬體 vendor 那麼挺開放的 OSS,Linux 各套 distribution 也十幾年的光陰,不見他們做出個什麼來。Google 一開始就想像 MS 那樣,只提供 OS 給各家手機硬體,可是事實證明,手機並不是 PC,如今 Google 依靠 Samsung,未來有 Motorola Mobility(畢竟都是美國文化和美國公司,比較好整合),連 MS 都開始自己作 Surface,證明 Google 一開始想的模式是有問題的(想想韓國舉國支持三星的記憶體,跟台灣把錢灑給一拖拉庫記憶體公司,最後誰比較強一目了然,這不是要作從鄉村包圍城市的作戰方法)。即便是其他 3rd party 或是社群的 Android build,還是需要 Google services 或是 Android market-like 的東西,如果要用 In-App Purchase,Google 也強烈警告要用他的金流不然可能下架的方式來回應。如今阿里巴巴要做的東西,被 Google 視為是可能脫韁的野馬,如果此一風氣盛行,Google 就不像管控各家 Android 版本和裝置分歧的那麼簡單。事情會繼續怎樣發展,還是要繼續看下去。Acer 一方面批評 Surface 得罪 MS,這現在又得罪 Google,這.....

gravatar

台廠的 PC 與蘋果裝置類比

台灣廠商最常使用的類比方式,就是拿開放與封閉系統來類比。例如以前的 PC 和蘋果電腦。然後結論就是 PC 因為開放贏了,蘋果封閉而輸了。但是追根究柢,這樣的比較平等嗎?
PC 開始大量興盛,是因為 IBM AT/XT 的 PC 開始流行,並且因為硬體科技的限制,所以 DOS 那種作業系統長久以來佔據個人電腦的使用方法和軟體演進。而 IBM 也因為 PC 的開放,導致各式各樣的低成本 PC 製造商興起,最後 IBM 的 laptop 部門都賣給中國聯想。並且養了一隻大虎 Microsoft,不僅吃掉 IBM-DOS,還把 OS/2 都吃掉了。平心而論,若要拿 PC 來類比蘋果,應該搬出 IBM 跟 Apple 來比。一個連個人電腦事業都賣掉的公司,系統是很開放,但是開放到最後是平價相容的裝置興起,扳倒的最後是自己。就像 Android OS 那麼開放,可是競爭者除了 iOS 和 WP8 外,一堆競爭者不外乎就是其他公司的 Android OS。
開放的系統,可以有很多製造商沒錯,但是隨著市場飽和,科技進步,這些製造商能夠作的 spec 或規格就是那樣,最後不外乎倒閉就是整併。當最後科技進步到大家都能作,大家在乎的就不是能夠 open source,能不能灌自己的 ROM,能不能 customize,而是最後上面跑的內容。大家在意的並不是電視裡面的 OS 是不是 open source,能不能自己裝韌體,而是電視畫面的好壞,電影內容,播出節目有哪些。